当前位置:主页 > 项目动态 > 项目进展 >

2024年长三角空气质量管理技术研讨会圆满召开

2024年09月05日
8月29-30日,2024年长三角空气质量管理技术研讨会在上海举办。本次会议由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和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联合主办,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和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承办。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从管理和技术层面,围绕碳污协同减排、PM2.5和臭氧协同防控、温室气体监测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分享先进经验、促进沟通交流。80余名来自上海、安徽、江西、辽宁等地的环境管理与技术人员现场参会,会议还通过线上直播吸引接近5000人次观看。
 
在开幕式上,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施敏致欢迎辞,希望研讨会能够为优化落实长三角区域联防联控机制、加强区域环境协同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上海市生态环境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施敏
 
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朱石清表示,长三角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加强空气质量管理、推动绿色发展已经成为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上海市环境科学学会理事长朱石清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付璐在致辞中表示,推动长三角地区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以及绿色高质量发展,需要各相关方持续形成合力。作为一家以“改善亚洲区域空气质量,减缓气候变化,打造健康宜居城市”为愿景的专业机构,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将一如既往,为长三角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区域生态环境质量改善提供支持。此外,亚洲清洁空气中心每年会举办若干全国、区域性会议,围绕专业议题,邀请行业主管部门代表,以及国内外权威专家、一线人士等参与其中;还会通过区域交流、双边会议等形式,积极推动中国的先进经验走出去,为城市管理者们创造更多国际交流的机会。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付璐
 
在研讨环节,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作了题为《减污降碳背景下的空气质量管理》的主旨报告,回顾我国近几十年间的大气污染防治进程,指出目前大气环境质量改善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分析了减污降碳路径,为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质量提供思路和启发。
 
贺克斌院士表示,我国当前PM2.5浓度水平相比世界卫生组织的指导值仍处于高位。随着末端治理减排潜力逐渐收窄,再减排的难度系数越来越大,结构性转型的减排潜力亟待释放。未来要综合施策,利用资源增效降碳、能源结构减碳、工业过程脱碳、地质空间存碳、生态系统固碳及市场机制融碳等多种技术路径,逐步实现碳中和,同时充分考虑不同技术路径对大气污染减排的协同效应,将推动空气质量持续改善作为碳中和技术路径选择的重要约束条件,以最大限度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效应。
 
中国工程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研究院院长、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贺克斌
 
贺克斌院士提出,在技术层面还要做好三件事:重视融合清单编制,构建大气污染与温室气体深度融合的来源解析与协同减排路径识别技术体系;关注国际公约管控物种的多维关联,大气污染前体物与国际公约管控物质具有一定的同根同源性,可探索多目标约束的大气氧化性调控;注重健康效应的深化分析,建立颗粒物全组分清单,特别是厘清关键毒性组分的排放源。从而,实现减排行业的协同、减排物种的协同、减排部门的协同。
 
会议现场
 
在接下来的发言中,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伏晴艳、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苏杭、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黄汝锦、北京大学教授林金泰,围绕PM2.5和臭氧污染协同防控、精准治理,以及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在大气污染研究中的应用,基于卫星遥感的氮氧化物大气浓度和排放精细反演等主题进行了分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在读博士生Naomi Grace Asimow、法国奥弗涅·罗纳·阿尔卑斯大区空气质量监测署副主任Stéphane SOCQUET,分别介绍了美国旧金山湾区城市层面的二氧化碳监测和评估情况,以及法国奥弗涅·罗纳·阿尔卑斯大区臭氧管理方面的情况。另有来自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及江苏、浙江、江西、安徽、上海等地环境监测部门的代表,介绍了各自在空气质量精细化监测与管控、碳监测等方面的做法。
 
作为一个广大环境工作者学习、交流的平台,本次研讨会还设置了“交通空气污染治理”“环境空气质量精细化监测与管控”两个专题,邀请六位专家分别作报告并与参会人员现场交流。其中,在第一个专题环节,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空气质量项目主任张伟豪作了题为《交通空气污染监测与评估国际经验与案例》的主题发言。
 
亚洲清洁空气中心空气质量项目主任张伟豪
 
张伟豪表示,交通源是空气污染物和温室气体的主要来源之一,其排放对城市空气质量的影响日益突出,交通空气污染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有效的治理会获得可观的健康与环境效益,因此需要获得更多关注并加大力度治理。基于此,全面的交通空气污染监测和评估非常必要。
 
结合美国、英国、欧盟等地的多个代表性案例,张伟豪分析了发达国家和地区在监测方法、站点建设、信息公开、数据应用等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在此基础上,他总结表示:“首先,这些国家和地区的路边站选址和数量选择,均以保护人类健康为首要目标,国家监测网络的交通站点均参与空气质量达标评价,而且传感器和被动采样管等低成本的补充监测方式被广泛采用。其次,这些国家和地区针对不同的交通场景开展了全面监测,包括城市道路、高速公路、港口、机场、隧道等,交通站点的实时和历史数据均及时公开。同时,采用了多种方式开展公众宣教。”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黄成
 
会议最后,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副主任黄成代表主办单位进行了总结。他表示,研讨会的主题紧密贴合当前长三角空气质量管理需求。空气质量的持续改善离不开更多相关先进技术支撑,接下来,可以从大气污染异常问题监测监管技术、行业深度治理支撑技术以及减污降碳系统化治理技术等多个方面探索解决方案和技术路径。